馬偕之路是最近熱門淡水文化知性之旅路線但通往埔頂一段以前的樣子是~

14d4d0e382be5a.jpg  

14d4d0fdb20e04.jpg 

 

早期1910年及1930年代日治時期今馬偕街臨文化大樓上坡段寫真滬尾龍目井段多為洋行渡口鄰立之段,南來北往之貨運使漢洋文化交流,漢洋綜合的中西合併建築構成本段之異過風情,日本時期繪葉書明信片常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訟此段的風光如畫,昔往埔頂的石板路淡水為最具詩味之街徑 。除了昔為淡水老街居民通往淡專(真理大學)、淡江中學、 文化國小的必經小徑,如畫多變的中西合併景色也多為畫家取景做畫或攝影滬尾文采的重點地區。

這兩張舊影道路地點為馬偕街上文化大樓上坡段,影像為馬偕故居上斜坡後望教會及淡水老街所在的第三崗景緻,可見老街的傳統街屋及教會一帶西式建築在山坡一帶層巒疊翠交織如畫。

第一張照片為1910年代更早期所見的教會及淡水老街山坡,影像可見往昔拆除的白色塔樓的白教堂位在正中,本時期馬偕街通往老街道為上坡之三板石條道路充滿古意,照片右邊滬尾中正路老街斜屋頂及未蓋關渡大橋的關渡河口展延了照片視野,照片左上角的於樹叢中依晰可見今紅樓之圓拱及左下馬偕租屋處(相傳該屋為陳阿順所有)一帶。
第二張照片為1932年後日治後期之本段馬偕街,攝影者以和蘭風稱本段之中西合併之風情,本張照片取自淡江中學之寫真帖(學生畢業紀念冊),該校學生日治時期優雅制服,女學生帶著帶有歐風圓帽走在以經不是石條路的柏油路上,景上可見1932年所建之今日淡水教會禮拜堂,位在第三崗最高建物昔稱達觀樓之紅樓聳立在照片中間高點與教堂為目光焦點,右下馬偕租屋處之街屋仍在,但整路後的樹木已不再茂密如昔。
 
 
14d4d10dc5ce1b.jpg  
     
 
圖說 今日本路段同地回望已見被建物包圍,中西合併風味景緻已不復見。

本地地名為『龍目井』這條中正路老街通往埔頂的道路因紀念馬偕對這塊土地的貢獻而改名為馬偕街~台灣有多地地名為龍目井,多與當地地勢或山之形狀風水有關,淡水此地臨近教會之地舊時有雙井加上附近地勢如龍,該地居民故以該雙井稱龍之雙目稱龍目井,雙井之一今仍保留在教會附近民宅內。本段道路於1872年馬偕博士登陸時曾透過英領事及本地洋行英商向陳阿順租屋為初期傳教之居所,該屋及地景以與當初有所差異,該租屋處仍保有部份舊屋並經當地文化工作者蘇文魁老師保存,並於馬偕街24號前小門立牌簡介馬偕小史及昔照提供遊客相關文獻對照,該處現為遊馬偕之路必看景點之一,也是淡水重要的風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