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鄉愛土的團體....

14e8baeafd8f21.jpg  

 

圖說:在民國70年代馬偕街時期的滬尾工作室,工作室除了集合一群人士推展淡水文化中作外,當時的共識是推展淡水文化也要自己熱在其中;體會生活當下的淡水,地點是原淡水神社的忠烈祠(圖片來源:Mr Tamsui)

前言:

淡水是台灣發展甚早的重要港區,其孕育淡水地區發展的過程成就了淡水現今的風貌,而近年來對於舊時空的高度觀光需求,這個從荷西時代就踏上世界史的北台河港演變過程的真貌,自然吸引許多本地或外地不同團體或個人去探究淡水各面向或演繹淡水觀光、藝文等相關文史活動或學問,直到現代仍有許多人推動的屬於淡水文史領域的工作不斷在不同重點進行中,不管演變的過程如何,每個團體對於淡水都有自己貢獻的方式與方法。

淡水文化團體因發展所歷經歷程年代不同而所面臨環境因素相異,本土文化工作起源多與地方自我覺醒的角度有關,也因如此或多或少都有著政治先驅者的角色,一方從事著文化傳承一方有著抗爭威權的角色或理念先驅者的使命感,如早期的滬尾工作室所發行刊物以盧修一立委前輩為雜誌發起人,當時以濃厚本土優先的觀念開啟了淡水文化活動,編纂的滬尾街季刊也成為了解與探索淡水風土民情重要資訊刊物之一,期間除了刊物,也設立了常態性的場所,從淡水戲院一旁蘇文魁夫婦所開設白蓮花藝教室到後來馬偕街滬尾文史工作室的場域,固定性的場所使滬尾文史工作的鄉土工作能得到文史成果累積與提高參與者的歸屬感;而使工作室遂漸成長。

時間進入民國80年代因逢大環境之政治思想解嚴,該期間本土省思的潮流漸成主流,按滬尾文史工作室發起甚早,期間工作室長年經營的所累積文化成果遂成為突顯本土感及地方文化史張力最快模範生之一,加上淡水臨近台北都會區,該區遂為示範中央文化部門推廣本土文化交通便利與資源豐富之區域,而後工作室所舉辦的場場大型文化活動都吸引了大量的觀光與參與人潮,以活動而言或許是成功的,但活動間參與者熱情與當地居民的無所反應的強烈對比,使蘇文魁老師深思文化工作者對地方的影響性,遂號召原部份滬尾文史工作者及本地居民,投入扎根性較深的鄉土教育工作,成立淡水鄉土研究會,由於經費有限影響;其所成立鄉土研究會以較為鬆散社團型態存在,至今蘇老師仍延續原日治時期馬偕外孫柯設偕推展淡水鄉土研究的社團宗旨推廣,但因經費不足於是終止鄉土研究會網站,蘇老師曾於上撰寫的鄉土研究會的簡介可見其心路里程如下:
 
原文:
淡水鄉土研究會(Tamsui Local cultural Reaching fellowship)簡介
 
1.淡水鄉土研究會(Tamsui Local cultural Reaching fellowship)簡介
i.成立動機
ii.名稱起源
iii.工作定位
iv.工作範圍與展望
v.組織與運作
vi.〈附〉1933年柯設偕所起草的淡水鄉土研究所章程
14e8a5bb61257a.jpg  
圖說:這是鄉土研究會出版教師手冊第一冊的封底,先以認識自己家鄉的大屯山區開始著手,鄉土研究會的logo以山水表現出淡水所在位置。
 
 
成立動機
台灣進入八O年代後,再迭經政治束縛的解除,以及多年迷戀經濟發展的覺醒後,猛然釋放的民間社會力,在幾波劇烈又激情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的同時,也逐漸在摸索可行的社會重建之路。其中以台灣本土文化的關懷與提升,最能迸發這股活潑盎然的生機。台灣島上從未有如現今──人們急於反省自己和土地的關係,並也渴望瞭解這片鄉土的內涵。
淡水,自古是北台灣的大門,也是台灣歷史文化的櫥窗,因而在這陣本土熱潮上出盡鋒頭,「滬尾文史工作室」也因此在這幾年全力以赴,開拓不少空間。可惜長年以來社會對文化的曲解,使得在淡水這些熱絡的文化活動與出版,反被列為學術遊戲或觀光活動之流,對淡水社區居民生活的影響已微乎其微。
有鑑於此,部份滬尾文史工作室早期成員體會到從擁擠的本土文化列車下車,轉往落實文化教育的方向,以改變淡水居民的生活內涵,才是未來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淡水鄉土研究會」即是因應而生。
名稱起源
日治時代,淡水先民已對自己鄉土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產開始關切。當時淡江中學老師柯設偕先生,因其學識與對淡水,以及對鄉土教育的獨到見解,極受地方人士推崇。1933年柯先生在其砲臺埔自宅成立「淡水鄉土研究所」,廣結善緣、推動地方文教。此舉不僅使他有多次受邀主講地方鄉土講座的機會,並也受到地方認同,其研究心得同時被出版為介紹鄉土的系列叢書。
 
 
可惜1941年代戰況日緊,時局艱困,「淡水鄉土研究所」遂停止活動。戰後,本土文化大受壓制,民心轉趨功利,先人心志無法實現,柯先生也在1990年客死異鄉。 如今,時勢改變,本土文化關懷已成社會主流,我們感佩先賢未竟之胸懷,願擔負承先啟後的工作,故掠前人之美取名為「淡水鄉土研究會」。
 
 
工作定位
「淡水鄉土研究會」以從事淡水之歷史、地理、民情與今日社區發展的研究為主,希望藉此推廣社區文教活動,以期改善淡水住民的生活品質。
研究會並不是學術團體或藝文展演組織,也非以服務民間觀光休閒活動為目的,更不是政治性團體,而是淡水住民的生活性組織。
我們也自認為是台灣民間自主性運動下的一環,願意共同以行動參與台灣庶民文化改造的相關活動。
工作範圍與展望
1‧凝聚文化同好,建立聯誼性組織。
2‧組讀書會與造就性課程,充實會員成長。
3‧推動淡水住民生活所需之文化活動,以教育民眾強化精神生活觀念。
4‧編織《淡水鄉土教材》及協助淡水地區中小學之鄉土教育。
5‧製作淡水地方風土介紹之出版與影音產品。
6‧承辦會員認同之文化活動,並協助淡水地方公益性文教活動。
7‧與全國各地方文化工作團隊串聯。
組織與運作
「淡水鄉土研究會」創會成員﹝partnership﹞,極珍惜早年滬尾文史工作室時代之「革命情感」。因此以創會會員之間的情份和默契為運作基礎,並無固定之組織型式。目前無擴大組織與登記為人民團體之計畫,新會員之加入由創會會員介紹及在淡水的活動中自然吸納。研究會運作所需之經費,由會員節衣節食自行吸收,人事行政運作以無给職方式進行。
--------------------------------------------------------------------------------
〈附〉1933年柯設偕所起草的淡水鄉土研究所章程
淡水鄉土研究所章程(原文為古日文)
一、名稱:本所稱為淡水鄉土研究所。
二、目的:本所以研究調查淡水地方之鄉土、努力增進鄉土知識、普及鄉土趣味、鼓吹愛護鄉土、以及宣傳淡水地方之鄉土特色、力圖對淡水地方之文化〈精神方面〉發展與產業〈物資方面〉繁榮有所助益為目的。
註:在此所謂之「淡水地方」區域,就行政區域而言,當然是指淡水郡全部,但也涵括有深厚之歷史關係的璘接地區,即基隆郡金山庒,新莊郡五股庒與林口庒等一帶,換言之,乃指廣義之「淡水地方」。(按:日治時代的地方行政,淡水郡轄淡水ˋ八里ˋ三芝ˋ石門一街三庄,即今北海岸四鄉鎮)
三、事務所:本所之事務所設於淡水郡淡水街淡水砲台埔六七番地柯宅。
四、研究方法:從學術、藝術、實用、趣味的諸方面著手研究,以歷史、地理、風土、民情之研究調查及發表為方法。
五、活動:為達前述之目的,進行如下活動:
 
•調查研究地方〈鄉土〉之歷史沿革與現勢。
•蒐集鄉土史資料;採集傳說、口碑、方言、歌謠。
•調查、宣傳以及介紹名勝、舊蹟、風景和產物。
•鼓吹探勝、登山,訪茶史蹟。
•舉辦參觀、視察及調查之旅行。
•調查風俗習慣、宗教祭典、年中行事。
•鼓吹調查以淡水地方為主題或背景之事物,促進鄉土文藝、藝術。
•舉辦研究會、演講會和座談會。
•其他必要之事項及基本事項。
•發行所報手冊、單行本。
六、維持方法:本所之經營全賴個人私責。(但,有志人士贊同本所之宗旨,自願自發地捐助捐贈,本所歡喜領愛)另外,由本所事業產生之收入利益,充作維持本所之費用。
七、(捐贈、捐助→接受)
  (建議→感謝)
  (來訪→歡迎)
○創設宗旨〈旨趣〉:鄉土研究之聲浪現今日益高漲。教育、產業等若不配合鄉土,效果即不彰。〈若不愛鄉土,便不會愛社會國家〉有人認為它是所有部門之中心。因此,我們須從鄉土研究出發。暸解、認識、研究觀察鄉土是我們之義務與權利。
 因此,本人以棉薄之力創設本機構,願對淡水鄉親乃至關心淡水地方之人士有所裨益,不論成果、業績如何、願請對吾人此一有誠意之事業予以協助。
在此深明創設宗旨,願獲各位諸賢之支持。
◎精神與抱負: 吾人淺學菲才,然將全力認真研究鄉土,正確地運作本事業,傳達本鄉土之──予我們所愛之人,切望完成所背負之使命與責任。
 本事業純為鄉土愛、鄉土──而發起,絕非是世俗營利之打算。
 無論如何,本所確信吾人抱有純真之精神與正確之抱負。
 在此披露本人之精神與抱負,為吾人與本事業之故,懇請諸賢之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