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女權運動的發展就從淡水開始....  

14d724f585f1c6.jpg

圖說:淡水女學堂正門右側門柱掛著第一個女性文化地標,左側為改制後的女學堂現為純德小學。
  

14d725011b739c.jpg

 

14d7250b8d5bc5.jpg

圖說:2006國家文化總會女子文化地標贈送明信片正反面

每年的3月8日除了是象徵女子權益國際婦女節的日子,對於淡水而言也是一全台灣第一所女子教育為主的女學堂正式成為台灣第一個女子文化地標揭牌的重要日子,文化總會於2006年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委託觀光局出版一張以女學堂為主的明信片。
  

14d7251704bb42.jpg

圖說:掛在通往真理大學女學堂舊校門(今已封閉)之地標告牌。

台灣女權文化地標起源為1988年文化總會會長陳秀惠有感美國東部女權運動的發源地Seneca Fall廣場設置地標以為紀念女子爭取參政權的重要代表,而反觀台灣長期對於女子權利未予重視,台灣亦可藉有設置女性文化地標探討其背後的故事及推廣相關活動,可讓台灣更多人知道台灣女子權利的重要性,以達兩性平權的目的,並選定包含教育權、參政權、藝術等各方面領域之重要代表場地或人物如淡水女學堂、彰化婦女共勵會、養女之家、許世賢紀念碑、蔡瑞月舞蹈社並考就其相關感人故事陸續展開一連串設置地標計畫及活動。

教育是人類權利自覺最佳的方式之一,清領時期或其後台灣傳統概念多用各種方式束敷女性,如纏腳三寸金連風俗以限制女子活動並以偏差之美學賦與腳越小越美之概念,另在俗語上以 “女子無才便是德”或台語之“讀高女愛吃不愛煮”等口定成俗而將削減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合理化,北台直到馬偕博士等西方傳教士設立女學堂才所改變,雖初多以蘭陽平原住民參與居多,確種下女子跳脫傳統觀念束敷之種子,台灣並多以長老教會之台灣南部長榮中學及北部淡江中學為其初期女子教學搖籃稱之,因此身為女子受教權代表之淡江中學做為設置台灣女子文化地標第一站為其最佳地點。
文化總會所策劃女權文化地標一系列推廣活動,於2006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藉由淡江中學這塊全台灣由當年總統揭牌後正式落實並展開序曲,並以學校前身淡水女學堂所培育的第一位留日女婦產科醫師蔡阿信的故事來彰顯其意義,將東方白所描寫這位培育台灣五百多位助產士之母描寫台中「清信產婆講習所」的「浪淘沙」著作改編成電視劇以突顯其意義以歌訟女權相關故事。
14d72521b61790.jpg  

這塊牌匾目前掛立在女學堂大門左門柱,為吳瑪利結合臨海淡水的埔頂概念及以女字代表女子本身,圖像地標為女字擬人為女子頂天立地於其中,旁邊並以圓圈為天地之代表四周以波浪花紋代表海浪以詮釋女學堂位在身處海口之淡水埔頂之上,圖像意義將女權及地點充份展現,其石材的紋白充份展現女子之典雅。

延伸閱讀 
國際婦女節由來 維基百科
女權走在台灣的時空
中台灣女性地標 許世賢爭女權勞苦功高 立標見證
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