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中學女學堂是女權啟萌象徵今天與昨日的改變是....   

14d2953966207b.jpg

14d2953c685b09.jpg  

圖說:日本時期淡水女子學校對照

今日淡江中學校園女子學堂為1916年吳威廉所設計,聘請台灣匠師所完成之精美紅磚建築,女學堂為中西合併建築以台灣傳統四合院設有中圍天井庭園的二樓建築符合保持為女性教育之私密安全性要求,其建築為融入台灣氣候炎熱以正面有22個精美的磚拱以調節氣候。在二樓迴廊以東方平安之意使用綠釉花瓶為欄杆,正立面入口之主牆提有淡水女子學校有濃厚的拜占廷趣味,非常適合當時的教育背景所需。

  

14d295450a48d5.jpg

圖說:2010年淡江女子學校建築為台灣第一個女權地 標並於前方立石簡介

今所見女子學校非馬偕時期女學堂為1916年於原地重建,因校方保持良好故變化不大,2011年今日還可見到當期之大致型態,女子學校今昔都留下許多珍貴相關照片,選擇兩張以日據時期不同年代之建物照片還是可見些許不同,第一張照片應為1916年女子學校主建築時剛完工時之少數早期相片之一,影像還保持著通往前方今日已封閉女子學校時期之紅磚校門走道,前庭院似乎剛整地完畢;女學堂主要入口處兩方亦尚未種植馬偕相關教育建築之代表性植物 “蒲葵”,對照第二張日治期間之照片影像,女學堂入口前兩方蒲葵樹已 “亭亭玉立”,日治後期似乎已經不使用前紅磚校門,於前方走道已植上草皮,日本時期之教育制度對於運動活動盛行,校內成立許多社團如劍道、柔道、射箭等不同社團,第二張照片影像中可見女子學校前方右處已鋪上水泥地面,做為庭球(今之網球)運動之練習場,當時師生正於場地上比賽著網球呢!

該建物為台灣代表男女受教育平權的重要象徵建築,其起源為馬偕博士有鑑於清末時期對女子地位不公及受教權遠不如男性,為提高當地全體的知識水準及未來之傳教本土化,因此於1883年其理念獲得其加拿大女子宣教團體的支持並支援其經費,當年於牛津學堂之東側建立招生以女生為主的女學堂,並以教授不同於四書五經之傳統教育而以羅馬拼音之識字及讀字、聖經、算學等西方知識為主,故為北台女子西式教育之開源代表,唯當時民智未開第一屆就讀者多為來自宜蘭之平埔族人居多並僅45人(註:人數以淡江中學網站記載為主),卻象徵開起了女子教育之先河。
女子學校其中經歷了許多的變化,甚至於清末與日本轉換期間因政局動盪及馬偕博士於1901年逝世等因素而停辦,但不久於1905年加拿大教會再度派遣女傳教士金姑娘及高姑娘來台辦理女子傳教相關事宜,原女學堂因年代久遠及人數漸增等因素故於 1916年改建成今日之建築並增設女子高等教育等學制,其中幾次與淡江中學分合,分為1947年與淡江中學合併,卻於隔年1948另以純德女子中學中學為校名,至1956年才合併為今日之淡江中學,雖經歷多次校名之演變,但仍以女子教育為首要,今日學校以轉變為全能中學,遂將這棟女子建築經整修內裝後改為小學部教學建築、為傳承教育啟蒙之功能。
 
延伸閱讀
台灣大百科全書
淡江中學校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