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砲台舊明信片訴說清法戰爭歷史故事一頁 

滬尾砲台舊照

P1390277    

滬尾砲台是淡水區內見證清法戰爭後的清朝最大的防禦工事,因清法戰役後原設於淡水地區的砲座與砲壘盡數損毀下,在1884年清法戰役後為了補強海防所需,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於是聘請德國工程師巴恩士來建立砲台,並親自題字「北門鎖鑰」門額,巴恩士為了建淡水砲台可是費盡心思,一方面不能直接建於淡水河岸地點才能免除戰爭下敵人直接攻擊,且火砲射程要能攻擊入侵淡水河口敵人以有效保護疆土,於是在淡水最外圍臨近河口的第一個山丘隱敝處建立了這座砲台!

d5  

為抵抗來自海上敵人威脅保衛台北城,滬尾砲臺台整體方向為坐北朝南,而砲座為滿足淡水河及臨沙崙河海交匯一帶地方的防禦所需,砲台所設方向皆以面向淡水河面及河口,滬尾砲台內有四個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相傳日治時期後這四門砲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激烈物資短缺的情況之下,被日軍拆解後拿去利用砲的金屬重新製成武器了‧所以只留下今日的四個砲座見證著歷史!

P1390237  

舊繪葉書影像(資料來源:「植鉄の旅」(http://liondog.jugem.jp/))可見砲台城門入口尚可見到遠處觀音山風光美景,角度為城門正對面砲台北方的8吋克魯伯後膛砲砲座位置。同地點今天影像照片與百年前滬尾砲台照片對照下,子牆上方的披覆土今天已長滿植栽!同角度觀音山的山影中已多了許多樹木,原本舊照中可見滬尾砲台所採用子母牆的特徵,滬尾砲台主體稱為子牆,外面以土垣圍繞包圍保護,該土牆稱為母牆,母牆略高於子牆使砲台隱藏於內,上面長滿樹木讓從河面上看更像一般山丘!

P1390201  

今日的照片中仍可見到砲座邊放置彈藥的置彈孔凹孔,但年代久遠的繪葉書照片所攝角度還可見到原本砲台駐軍的合院式的軍營建築,對照今已剩石垣殘壁的光影照中央空地已難想像當年軍隊內部活動雄狀威武的光景,今日已消失的老建築相信提供當時砲台守軍除了戰爭中必要躲在砲台內部的石牆甬道中外,於駐守異鄉遊子守軍非戰爭情況下於在砲台中能有個較舒適像家的環境!這張少見滬尾砲台由內而外所拍攝的繪葉書,未來將有一日會成為修復滬尾砲台內部建物外貌重要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