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港機房今為ㄚ忠哥文化故事館旁立有一塊見證淡水河口美味的看板介紹了水底珍珠…

DSC00420.JPG  

文蛤原產於日本及朝鮮半島一帶,在台灣我們一般用台語稱之蚶仔、粉蟯,其形狀像一顆顆小型三角珍珠,有著不同花斑紋路,是重要的食用貝類,常見販賣在台灣菜市場中,煮湯或拌炒都是美味之一!

DSC00390.JPG    

文蛤其實與淡水有著重要的淵源,今淡水龍山寺邊財福號肉圓對面有一攤歷史悠久專賣貝類的販商,就可見他的蹤跡!文蛤對北台重要海港之一淡水可是重要的資產,小小的貝類對討海維生的漁民可以販賣一筆重要的生活財,追溯歷史文蛤原本並不是生活在淡水河海交匯處的原生物種,而是日治時期的時任水產會長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發現位在淡水河口臨海砂地地質與日本文蛤環境相近,於是在1925年間就引進了日本佐賀縣的文蛤三百斤在河口一帶放殖並下令禁採補三年以利貝類繁殖,初期開放1941年就曾創下年產121萬公斤的記錄。

DSC00418.JPG  

時序進入民國38年光復已後,民國40-50年代淡水除了為文蛤生產地區外,也是苗種供應地區,因南部彰化嘉義雲林也開始以養殖方式生產,其供應多自淡水,於是淡水漁民將一袋袋混著黑砂及幼貝俗稱「黑砂苗」的袋子販售,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可惜大量補取甚至用細網尼龍網補捉如砂粒般文蛤幼貝,大小通抓的方式加上淡水河海交匯處水質的污染使貝類大量減少,昔日船聚河口補捉的榮景已不復見!淡水船上補捉文蛤的方式十分簡單;只要於漁船航行到產區約淡水關渡及河口一帶河床將拖行蛤耙放下淡水河床置於漁船側邊,以慢速航行逆拖蛤耙將蛤耙入竹簍當中於累積一定數量撈起,就可滿載而歸!其實文蛤藏身於河口兩岸沙灘之中,沿海漁民常用長把前有方形短鐵片耙鏟在拖行沙面上,如感覺碰撞異物的聲音或感覺,就可扒開表面在沙土中發現文蛤行蹤,還記得以前在到沙崙海水浴場游泳玩沙時於靠近石滬一帶的沙灘上用手扒沙土還可以有意外收穫~文蛤數顆!

DSC00498.JPG  

近年盛產文蛤在淡水河口漸成歷史名詞,鑑於淡水河流域水質以漸改善,故升格新北市後有關心河域生態的民意代表及人士遂在八里延岸淡水河口河域內放流,以期豐富淡水河口流域的生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