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大橋是北台灣河流上的主要門面!

P1500385.JPG

P1500333.JPG    

關渡大橋如紅弧般彩橋;是橫跨淡水河左右岸重要交通要道,在淡水而言可是河口第一橋,全鋼構的關渡大橋橋身有著一體成型完美的曲線,三個半圓弧拱型橋拱就如仙女棒點劃在淡水河上的光跡;亮麗鮮紅光弧線成為亮麗風景及著名的地標。大橋峻工於1983年(民國72年),全長809公尺,橋面寬度達19公尺,規劃了四線車道與兩條人行道連接關渡及八里兩岸,為淡水河口第一大橋;已屹立淡水河上歷經了30餘年歲月的考驗,近年來重新漆上紅色新漆換裝!為配合自行車沿河旅遊風潮,大橋也增設了自行車道,並重新安排了夜間光線照射橋拱光雕方式,在夜幕下當投射燈讓由下往上投光線於橋拱之上,夜色光線下如彎月般的橋拱曲線,就像淡水江面弧型光雕跳躍柔化整個橋面線條!

P1500388.JPG   

大橋搭建過程至今另人津津樂道;當年非以”原地”施工構築建築橋體,採用先構築焊構橋體完工後在將其主體移至橋墩,雖利於創造一體成型橋體美感,但以當時技術而言巨大橋體由兩端陸地上吊架橋體嵌入橋墩之施工非常困難,所幸本處因臨近淡水河口,可運用海水漲退潮從河口灌入的潮汐浮力及推力所影響的水位高低,配合這種潮汐漲退潮及水位高低差;以自創「潮汐架構法」:運用滿潮水位較大浮力以駁船把橋體運到橋位,並利用退潮時水位下降就可以把橋體順利嵌入橋墩上,使當超過千噸的關渡大橋順利吊放成功;也創下了台灣橋樑架設的記錄!

P1500384.JPG  

關渡本處地名來源為凱達格蘭族地名「Kantou」而來的,西班牙人來到北台灣時以「Casidor」岬角來稱呼本地地型特色。另外有多個由平埔族與發音轉化為同字義稱法如:甘答、干豆、干荳、肩脰、墘竇、官渡等,日據時代被稱「江頭」。稱關渡為乾隆二十五年續修《臺灣府誌》時稱「關渡」,至光復後則恢復使用「關渡」一名。

P1500374.JPG   

P1500376.JPG

圖說:俗稱象鼻的關渡

P1500367.JPG

圖說:獅子頭方向落日餘暉      

 

關渡自古是淡水河接壤河口第一個地峽隘口,在未建關渡大橋之前本處可是三水匯聚,新店溪先與大漢溪在江子翠會合匯流後稱淡水河至本處在與基隆河做最後會合;臨河左右兩山;大屯山及觀音山也在本處接合,北邊大屯山脈向下延伸到關宮附近平坦山丘狹長形如「象鼻」與而西邊對岸的觀音山脈延淡水河到關渡對岸的形如「獅子頭」,兩山守護台北盆地及淡水河匯流入海處;地理型態如獅子大象鎮守台北盆地,淡水河流於其中故俗以:「獅象守口」、或「獅象捍門」稱呼本處特殊山河交匯之地勢!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來臺開採硫磺礦對本處地形有深刻描繪特色如下:「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當時郁永河乘船由淡水河上溯,行經關渡隘門,只見大屯、觀音兩山餘脈延伸至此,隔河對峙,形成峽門,稱作「甘答門」(即「關渡門」)。山、河、海交匯下的關渡峽口使大自然演出『關渡分潮』特殊景觀;清陳惟英曾以【第一關門鎖浪中,天然水色判西東;莫嫌黑白分明甚,清濁源流本不同。】,來描述此一黑白不同水色!分潮起因是淡水河當海水漲潮由河口反推河水回入河並與上游淡水河及基隆河因不同深淺地勢及流水方向,所形成的透明度不同三種水的顏色所致!

P1500321.JPG

圖說:關渡大橋接壤關渡峽口處  

奇景消失主要原因確是人為所造成之地形改變!當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來襲時,北部如倒水般超豪大雨,讓淡水河上游累積超過1000公釐單日雨量,當時所設計的都市排水設施至雨水宣洩不及及颱風所造成土石癱方,讓整個台北市、三重、蘆洲淹水變成三天的大池塘!颱風也使全台三百多人死亡,嚴重風災政府於事後檢討原因;北市會淹大水是因為淡水河於關渡入海處地型過窄至洪水無法快速排出,因而決定「非常果段」炸寬當年連日本人再三不敢遲疑不敢施工的關渡兩邊山頭,本處河口於是寬度達到100 公尺。

關渡大橋.JPG

獅子頭隘口炸寬後並沒有預想到的效果,反而淡水河施去口門阻擋潮水並引發海水倒灌,每天2 次的漲退潮大浪時分潮水沿著河水長驅直入,第一受災的就是洲仔尾3/4的土地泡在水中及大雨淹水,讓原本抽地下水而下陷的地層更是雪上加霜,海水帶入潮水使水質愈來愈鹹,滲入土地不斷鹽化不能耕種,也改變了原淡水河本地的田野風光。時代變換或許幾年後因淡江大橋興建後,淡水河口的第一大橋會由淡江大橋取代,但關渡大橋仍是淡水河上的目光風景焦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