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風環繞埔頂的馬偕之路,少有人知道真理大學深處正藏著四柱刻印,象徵往昔數百年前關公廟宇闢護滬港駐軍蒼生的印記!

DSC_0055_1.jpg  

 2.jpg

DSC_0065_1.jpg

 

圖說:真理大學人文學院裏刻有文字的涼亭柱子令人好奇,原本在馬偕故居讀書樓前方!

目前位在真理大學人文學院內部涼庭內,有著充滿傳奇四根柱身上面刻印如廟宇的對映字聯,這四點柱在未移到現在人文學院涼庭前,充滿神秘色彩藏身於馬偕故居讀書樓前方涼庭中,探索這四根柱子擁有字跡文字符號一直是很有趣的事,因為數百年前先民墾拓台灣的年代一般人經濟並不富有,當年民間建築內建有涼亭已是少數擁有庭院富人的資產象徵,進一步刻有字體更是不多見,尤其是其出現在1875年為馬偕所建西班牙式的洋樓建築之內更是奇特!體積龐大藏品移動不易,最大可能性就是馬偕就地取材運用為起源。因此進一步運用歷史訊息來探索馬偕蓋房子前埔頂是怎樣的光影應該是個有趣的時光探險旅程!

DSC_0064_1.jpg  

DSC_0057_1.jpg  

時光機探險回到洋樓埔頂形成原因,其起源自馬偕博士在埔頂興建住宅前,埔頂可謂是最臨近國際海關(紅毛城前方)及台灣海峽交匯淡水河口內的主要山丘,當時光機回到數百年前清朝年代,埔頂風光應無太多建物於山丘上,淡水港際邊福佑宮為主山埔才是漢人集聚的”住宅區”當年埔頂附近風景應是綠樹及草地與荒埔一片,以馬偕相關記述與故事對照埔頂數百年前風景也有些許支字片語描寫,例如說;最初來台灣傳教前先在淡水埔頂放牧牧童學台語,渡海來台宣教在淡水入港(1872年)時,看到淡水臨港山丘埔頂為海關人員居住之殖民風味歐式住宅(今日小白宮)藏在這綠丘溪豁間讓人內心平靜…,因當年這自然風光及歐風的埔頂良好印象;振奮了馬偕未來宣教之路內心莫大鼓舞,更讓馬偕決定以此為傳教基地,並安身立命於此!進一步在2年後(1874 年 12 月),馬偕向漢人吳春書、吳順、吳芳原等人永久租得現在砲台埔的故居土地(清國當年外國人不能買賣土地),而這塊土地介於淡水稅務司官邸和寶順洋行間(寶順洋行原臨紅毛城邊),價款為銀六百大元。於是;原本漢人所有卻人煙罕至”埔頂”土地,漸漸成為洋人的聚集場地。

DSC_0054.jpg  

時光機續推前到未租借洋人前埔頂,地理情勢可因其座落臨近淡水河口;在軍事上極其中要:因此清朝當年在今紅毛城下方順著淡水之淡水河岸廣設軍事及官方設施;例如:砲台、水師軍營、海關或稅捐課稅單位等海防防守駐地或官方航運管理單位,以保障淡水河入口之淡水地區及北台灣與台北城安全,並便利管理淡水河岸邊往來船隻商人及海員,因此淡水防守陣地埔頂及河邊一帶當年防務及居住需要也同時安置許多軍營在此,而清朝淡水防務的軍營士兵多來自大陸,一方面是朝庭對當地人當兵軍事力量信任不足,另一方面也怕士兵來自當地或駐守太久過於安逸結黨營私,所以以定期時間士兵駐守於外地如淡水約三年都要輪調乙次,(俗話有句 三年一運好歹照輪)這種制度叫作”班兵制度”,當年這些駐守淡水或北台的士兵大多來自大陸不同地方,加上清朝時期航船水運不發達,因為換防需要等候時間,如果在港口萬一遇到天候不佳,換防還要留在與大陸對渡的淡水渡口等上十天半個月以上期間,此時清朝為了讓在返鄉等候換班時讓同鄉住在一起相互照應,因此在滬尾臨近港口埔頂地區也建立了所謂”同鄉會館”。

馬偕外孫柯設偕在它的鄉土資料手稿(1933年)記載了當年埔頂及今日教堂附近;至少仍有幾處安置這些來自大陸同鄉的”會館”殘蹟仍存:分別為”金門館””烽火館””同山館””海山館”等等,歷史記載見證這段清領時期淡水及其埔頂地區曾為北台淡水河出口海防重鎮區域!今日老淡水人還口述老地名在中正路尾段到紅毛城河岸一帶還有"烽火段"俗稱,其名稱來源是否與此一班兵制度曾為烽火營駐守或本處臨近港口以點燃"烽火"訊號,以為軍事或此處船行通知搬運貨物通訊有關?仍待有更清楚的文獻資料加以佐證!

埔頂地區一帶原為清兵駐守歷史雖至今仍有這段文字記載,但今日埔頂風光幾乎已看不到這些相關建物,推論雖在清朝年間埔頂雖曾有因駐防淡水港清朝水師活動範圍及等待換防的士兵"班兵會館"營地或漢人建築存在過,但自1860年淡水開港後埔頂為淡水主要租借外國人區域,相信這些原本軍方或漢人建物也因埔頂後來洋人為了居住增建洋式殖民建物進取代原建物故至今早已消逝不見!

能在今日埔頂仍能看見以漢人廟宇建築特色的文字柱聯是讓人值得探索與興奮文字秘碼,例如文章開頭推論馬偕涼庭柱子是就地取材的情況,應是埔頂原有一間廟宇建在這裏,目的為駐守淡水港清朝來自異鄉士兵提供心靈寄託,並保佑軍士們於庶守淡水期間保佑河口四季平安無事;更祈求這神明是敵人萬一來犯時連勝皆捷的軍神!以清代軍事上官方主要崇祀的神明以忠義雙全關公為主,對照這四根柱子上的文字刻印著"輕彼士夫失身魏""興朝祀典覺世忠""昭忠武穆是前身""並掌文衡推後聖"都與關羽相關!間接提高廟宇的存在可能性!

DSC_0049_2.jpg

DSC_0050_2.jpg

DSC_0052_1.jpg      

DSC_0051_2.jpg

圖說:神秘四點金柱子:期中一根標註同治年十三年立(1874年)為馬偕初來到埔頂,是否說著另外更前的埔頂故事,而當年獻柱的船戶金吉成又與淡水有何關係?    

更進一步以廟宇一般所刻於廟柱上的文字多與主祀神明生前典故或封神後神蹟有關,這四柱文字而言正呼主祀關公的線索:

例如第一句之意:是提醒祭祀者要重視節氣!字句內意味當時東漢年間讀書人多服務於魏國(事魏)關羽認為失去讀書人風骨故提醒後人不應如此!

而第二句之意:是要祭祀者效法關公稱神後如同信徒所著的覺世經內文一樣如同忠於漢朝更忠於朝庭!

再看第三句之意:其為表揚關公在生前(前身)以武德讓人稱頌!

而第四句更是稱頌關公稱神之後文武兼具被儒家封為文衡帝君為五文昌之一共掌文學聖典之衡酌之聖君!

DSC_0060_1.jpg  

綜合解讀柱子文字而言這間已消逝在埔頂的廟宇應該是以關聖帝君為主神,據清朝軍方官方廟宇主祀多以關公為主要信仰中心,一方面希望藉關公為武力高強的神明護佑守軍的軍事要地外,也希望駐守本地軍士效法其神明忠於國家保護地方!而以埔頂是鎮守北台灣河口的重要山丘,更是清朝駐守士兵於淡水的重要據點!在此一間祭拜關羽的武廟當年在埔頂應該是重要的信仰中心,這四根不起眼的涼亭柱子存於今日,更以洋樓為主的埔頂之上見證著更早於馬偕埔頂歷史一頁!讓埔頂說更多的歷史故事!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所以下次進到真理大學可別忘了窺探這重要的歷史遺跡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