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角、魚丸、珠螺肉可是淡水海中寶的一頁

1326785249-1149486123圖說:年久失修的沙崙石滬散落一地已變成一堆亂石區

 

1326785252-10246535 圖說:這是約五年前的照片當時還有老婦人在石滬邊拾螺類

修築石滬是先民在天然漁業資源豐富的水域,利用水流及潮流漲退潮之高低差,讓魚群自然游入這石頭堆砌的堤岸中因潮水退出被困其中利於漁人補撈的天然補漁工具,淡水因處淡水河流域出海地區,故淡水除了享有地利之便成為北台最早物產集散的國際大港,也因河海水交匯區段水域有著豐富的浮游生物,使河口形成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浮游生物的生態鍊而成為魚種豐富自然漁場,這地利使淡水先民除了農耕及船隻補漁之外,築石滬遂是一個賴以為生及尊重自然生態的補漁方式!淡水的石滬也是西部海岸(大部份是沙岸)中少數有著石滬設施應證先民智慧的地方!

456456圖說:石滬所補捉的鯊魚可是製成魚丸上等材料

淡水沙崙石滬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當地耆老文史工作者周明德於”淡水地名考就”文章中描述石滬大約是清代同治為沙崙一代居民所造,故石滬建造年代至少可推回至清代中葉前;而且石滬為當地港仔坪居民所有並有相關契約,所以在靠海吃飯年代當地居民對石滬的重視就如看田產一樣重要!另外本地文史專家張建隆老師也在其田野調查”滬尾地名考辯:”文中描寫其訪問石滬擁有之一陳家後代,經回憶描述石滬在沙崙港仔坪地區依水深及位置,至少以名稱區別就有「深滬」「淺滬」….等七口,並由蔣家及陳家共有並兩家以兩年為輪各做一年,對石滬的歷史留下珍貴考證資料及見證著當地居民漁業生活一頁!

除了歷史外石滬也是淡水在地風味及土產的生產地重要一部份,淡水河口早期常飄流著上游流下的許多動物腐肉而吸引著鯊魚,而位在河口石滬也成為鯊魚常擱淺或圍困鯊漁的好地方,鯊魚肉是製成的淡水魚丸最佳材料,而這丸子的好味道使其成為淡水地方美食的代表!

THUMB_~1  

IMAG2345

圖說:炒珠螺可是著名淡水海產店中海風餐廳的名菜  

而石滬相關美食除了魚丸外;其中淡水海產中饕客念念不忘的海風餐廳炒珠螺美味,這盤中珠螺主要產地早年大多就是來自這臨近沙崙的石滬角所拾,珠螺除了能成為餐廳美食外;也是早年淡水人重要的平常加菜方式之一,以淡水居民而言,許多淡水居民小時候的記憶中都有一段淡海海水退潮時;到沙崙石滬角的”拾螺子的記憶,而所拾海螺子之中其中最好吃的就是珠螺!往往直接用開水川燙煮後珠螺充滿了海的香味,煮好的珠螺擺在桌上時全家人一起用針把珠螺從殼中掏出時除了完成了一道美味,口中無任何添加的螺肉香有著海的原汁甜味外,也代表對淡水原鄉中夾帶海水特色的記憶!

109--3 圖說:這是新北市早期前身台北縣的計畫圖,隨著一樣樣計劃的完成淡水的水域未來石滬越來越補不到魚 

20031005_10圖說:澎湖七美雙心石滬現已是重要地標之一,故近年在對岸八里也複置一個類似的雙心石滬  

石滬在淡水沒有隨著歷史演變逐漸重要;淡水漁業資源的逐漸耗竭及補漁技術的日新月異,石滬再也不受到重視,這種搬大石敲磨構築石滬的粗工又抓不到漁的工作只剩少數的老漁人仍固守的做一天算一天,也許剩下不多的漁獲,最後也會隨著台北港啟用及淡海新市鎮的開發而漸歸零,而希望這些漸補不到魚的石滬殘骸可隨著區漁會的觀光用途規劃後,成為傳承歷史及述說漁人的故事地方後再次展開新頁!

 

延伸閱讀:自由時報

taipei10-2_20130120_600_141  

與澎湖比美 淡水爭經費 重修沙崙石滬 

區漁會預估需300萬元

新北市淡水地區早期「石滬」數量相當多,只是隨著年代久遠,加上缺乏維護,多數石滬已毀壞;新北市農業局和淡水區漁會打算修復位於漁人碼頭旁的沙崙石滬,並構思石滬捕魚體驗活動,發展當地漁業觀光。

淡水區漁會理事長吳永寬說,「石滬」是早期海邊捕魚的設施,漁民在沿海依循潮流方向堆築石塊為堤,利用魚類逐浪的習性及海水潮差捕撈漁獲。漲潮時海水漫過石堤,魚群隨著潮水游向岸邊覓食浮游生物;退潮時海水退出石堤外,魚群被石堤阻擋留在石滬內,漁民即可輕鬆捕捉漁獲。

此外,早期淡水河口常有許多動物腐肉由上游漂流而來,引來許多鯊魚聚集,漁民建造石滬圍捕,而鯊魚就是做魚丸的上等食材,今日淡水魚丸聞名全台,石滬功不可沒。

吳永寬說,在欠缺機器動力漁船的年代,石滬是維持漁民生計的重要工具,但隨著沿岸漁業資源衰竭,加上漁民日漸年老、無人承繼,淡水地區石滬漸漸因年代久遠、乏人維護而毀壞,目前僅剩淡水漁人碼頭及後厝地區仍可見散落的石滬樣貌。

吳永寬說,石滬是先人的智慧,又對淡水地區有特殊意義,有保存的必要性,考量結合觀光,打算修復漁人碼頭旁的沙崙石滬,預估經費大約需三百萬,目前已將修復計畫提報市府農業局及中央爭取經費。

新北市府盼克服產權問題

新北市農業局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長汪昭華說,石滬是淡水地區特色意象,樂見漁會提議修復保存。但因石滬產權皆屬私人所有,漁民須簽署書面文件,同意修復完成必須開放公眾體驗使用,如此修復才有意義,只要漁會和漁民取得共識,原則上施作沒有問題

 

75歲老漁夫 守著石滬捕魚

自由時報記者郭顏慧/新北報導〕七十五歲的施協助是淡水地區目前少數仍利用石滬捕魚的漁民,多年來靠著每個月的漁獲收入,將從小失去父母的寶貝孫子拉拔長大,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他告訴自己,只要有體力,就要繼續做下去

「一個網好幾千元,足貴足貴(台語,意指很昂貴)!」施阿公昨天帶著農業局漁管處和漁會人員,到岸邊參觀他架設的漁網,開口介紹漁網的價格。原因在於近年漁獲量銳減,不管是放置於石滬的漁網,或是岸上的漁網,有時一個禮拜都等不到一條魚,購買漁網的成本得等上一陣子才能回本;每換一次漁網,都讓老人家心疼一次。

施阿公說,十五歲開始跟著父親以「石滬」抓魚,年輕時力氣大,幾個大男人合力搬起石滬,其中一人敲打石塊,魚蝦就輕易到手,往往一晚就能抓到二十幾斤的漁獲;現在年紀大了,沒有力氣搬石頭,除了在石滬放網,也在距離石滬約一百公尺處岸邊架設漁網,等待退潮後困在漁網上的魚兒上門。魚多魚少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但現在漁獲量確實比以前少很多,「都是蓋台北港害的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