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舊街名仍存於與路相關王爺廟的重修碑記內見證著淡水發展史

P1370092

P1370089

圖說:三民路為中正路三角公園馬偕銅像後方的一條陡峭小路,不難發現金福宮就在上坡路口不遠處,旁為傳統廟宇彩繪大師莊武男開的文物館,也是街角博物館一員!              

台灣舊地名或舊街名今日以少能看到相關路牌,大都僅剩歷史文獻記載或口耳相傳故事才會出現相關名稱,目前台灣路名最多就是”中正”路及”中山”路,原因不外乎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後,在”中國大陸是我們的”及”反共救國”的意志下,命名方式多以路名反射中國大陸城市或地區名稱、或以政府相關人物思想、口號或政策,道路無任何與地方發展有淵緣典故,僅成為呼口號代名工具!

P1370123

圖說:三民路旁可見傳統廟宇八角的金亭已不多見及字跡已模糊的衙後王爺廟相關石碑  

在這種政策下;淡水也有民族偉人為名的中正路,此外;特別的是離偉人老街中正路一旁臨今日老街馬偕頭像三角公園後方也有著三民主義相關路名:三民路,這條三民路原名為衙後石路,衙後顧名思義也就是位在衙門後方,石路名稱也說明了在百年前沒有柏油路面的日子這一條鋪有石頭道路面的主要道路應為淡水居民重要通道之一!

P1370122

衙後石路圖說:石碑尚模糊可見衙後石路的模糊字蹟

柯設偕手稿

圖說:淡水長老教會及文史前輩柯設偕曾手繪教會附近的地圖可知三民街前有守備衙門其路衙後石路應與其有關      

衙後石路發展開始應該為連絡淡水海濱側碼頭及後方淡水第三個山丘上於清朝期間舊有山路捷徑(第三個山丘為淡水居民聚落區包含:重建街、清水街區及往來北海岸的路),這條路日顯重要原因應為淡水這一帶後由聚落發展成街道型態,加上1860年代後淡水成為國際港由於西側海濱碼頭及洋行發展更加興盛,因為這條小徑連接淡水居民聚落與洋行及國際海關碼頭的距離較短,所以這條路就成為淡水居民從事貨物往來等因素而更加重要,清朝期間先後所設立的不同衙門:如海防需要的守備衙門、航運及貨物關稅事物的淡水文海關、課徵貨物稅的釐金分局都位在淡水臨海區域附近,所以這條路就被命名為衙後石路,這條路也因台語發音被轉譯成不同路名的趣味: 如蛤(一ㄚ)仔街

P1370099  

衙後石路後改名為三民路口後幾經淡水道路修改,原本的舊名已漸被遺忘,所幸在上坡路口處的廟宇旁邊仍保留石碑,上面部份刻字記載著這條路名歷史,石碑字蹟雖已不清楚難分辨,但說明了衙後石路及其臨近王爺廟在清朝中葉設立修復發展!

衙後王爺廟今名稱為金福宮約文獻多書寫其興建約在咸豐四年(1854),但比照經廟宇貼上的王爺降駕親自所認建廟年代為雍正二年(1725)比史載早了129年是甚為有趣話題。廟宇內部主要供奉著池府王爺,並應為本路段附近居民所信仰。原祭典日在農曆六月十七,光復後改在五月初六(應與清水祖師大拜拜有關);池府王爺的供奉相傳與清咸豐初年淡水地區瘟疫蔓延時王爺曾協助驅除瘟疫,後本區居民與信眾並聚資建廟祭祀。經過幾次修復後,廟內原有文物已存的保存不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