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於右岸坐看觀音雲起時,那一種角度你最支持!
觀音山為淡水河口左岸最高的山峰,雖然山高僅612公尺;但可說是對岸八里最高峰及地標,其山名在清朝以前可不是叫觀音山,1654年荷蘭人地圖中(『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中編號37的Tamswijse berch)把它叫做淡水山,而當時漢人則稱本山為「八里坌山」名稱,說法由來,褔建通志臺灣府之淡水廳乙節描述「八里坌山」:自關渡門穿港而西,雄偉傑出於淡水港之東南,是為東南之鎮山;山凡八面,故名為八里坌焉(註1)。,另一種說法其名稱為附近原住名社群八里坌社為山名;在清朝雍正年間(西元1710年代)也曾改為「興直山」但此說法並不普遍!
山名為觀音山的名稱來源大至可分為兩種:
廟宇說:
與山中興建寺奉觀音之禪寺有關,乾隆17年(西元1752年)客家籍貢生胡焯猷(福建汀州永定人)在山路西雲岩籌建大士觀(今五股區西雲岩寺),因拜觀音大士者眾因而以廟得名!
法相說:
外型類似而得名,當中也可分為幾種說法:
第一種為觀音端座像:觀音主峰與週遭山群之山型意象具體化,其說法應於八里坌山後之說法,緣由產生之於著重對觀音山之形貌詳細之描述逐漸取代:「觀音山,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如菩薩端坐,眾小峰峙於側,分支環抱,其美景不可名狀。」遠眺望觀音山,其旁邊有十八座小山峰圍繞主要之中山峰,而主峰屹立之形宛若觀音靜坐,因此取名為「觀音山」。
第二種是以淡水一帶看觀音之側面型態,其在特定角度可看到之觀音山之全身法像或面容法像,這也是最熱門的方式,整理看法就有三種至於你認同那種看法就是像由心生囉:
觀音全身法像:
圖說:這是淡水文史前輩吳勝雄在很早期淡水文化書籍"北門鎖鑰"所描寫的觀音山看法,其看觀音全身最像角度大概是從今天竹圍及關渡一帶觀看!
觀音面容:
淡水古蹟博物館早期看版觀音臉像是由河口往內角度全貌,但今天看的角度已又改變!
淡水蔡葉偉區長也在他的臉書提出了觀音臉像的看法:還貼心的把照片立起來讓觀看者對觀音的臉廓比較有概念!
圖片來源:蔡區長臉書
圖說:這是日治時期大屯國立公園所出版明信片,觀音山及河上孤帆構成漂亮的風景線,當時的觀音山還是秀麗一片!
圖說:住在淡水的上班族每天上班前最美的風景;是捷運月台上的淡水河及觀音山構成的景觀月台!
體會觀音山的就是去走一趟觀音山,在日治時期觀音山可是包括類似今天的國家公園內;當時叫大屯國立公園包括了今日大屯及觀音兩大山脈還比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更大!所以觀音山的美自百年已前使它就是熱門的戶外健身旅行景點,身在淡水能每天看到四季幻化的淡水河水影及觀音山影真是一種幸福!
延伸閱讀:
從淡水觀音山看山影像觀音的方式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13373227
參考文獻註1:http://www.guoxue123.com/tw/02/084/011.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