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銅像除了歷史意義也是推廣淡水文化一環!

IMAG1962.jpg

馬偕文化及相關旅程是淡水重要文化資產,時空文化旅程當中最重要的;除了相關文化資產與建築之外,相關紀念銅像也是極具意義地標!

P1430863.JPG

P1340563.JPG    

馬偕在淡水相關主要銅像主要有三處,不同時空背景有其設立原因;其中最早設立是位在淡江中學校園內,現座落紀念圖書館前半身銅像,其原因是因日治時期日人為推動皇民化教育,將學校管理權從教會移轉至日本政府,為移轉順利,於是在1939年幫淡江中學設立圖書館及馬偕銅像來肯定馬偕為時代貢獻代表做為交換條件!

14d0238567492d.jpg

而第二座銅像為淡水鎮在1995年於三民街口所設立馬偕頭像,這座位在馬偕街與淡水老街區三民街交匯處所設立之銅像,意義上除為紀念馬偕博士對淡水及台灣各方面貢獻外;也讓馬偕歷史正式成為淡水鎮光榮一頁!此外設立地點也顯現出馬偕來台時期淡水漢洋時空背景;馬偕將偕醫館西式醫療環境設立於接近當時淡水居民居住處聚落到三民街邊緣苦心良苦的地理背景!

14d023750c7ef3.jpg

IMAG1975.jpg

IMAG1976.jpg      

隨著時空演進;馬偕之愛與台灣關係也由文化面焦點,擴展至學術界間的重視;其中於近年也開立了許多相關學術研討,台北縣政府為了更進一步深耕淡水文化資源,於是將淡水納入「淡水河口藝遊網」的北區旗艦計畫重要一環,其中「藝」指藝術,「遊」為觀光旅遊,「網」是網路。為了落實計畫並連接淡水老街及紅毛城之間的原本人潮中斷的中正街區動線,於是除了建立藝術工坊及設立觀潮廣場外,更在河岸邊清朝兩岸對渡舊海關碼頭;在當年馬偕踏入北台灣的上岸渡口處設立了馬偕藝術銅像地標,2007年12月27日由當時周縣長舉行揭幕儀式,這座藝術銅像與前兩座紀念銅像不同之處,是將馬偕上岸的故事情境氛圍容入藝術雕像當中。

馬偕首次淡水上岸故事大約是1879年3月9日 (正是清國同治11年正月30日 )下午三點左右,因當年台灣南部已有英國長老教會而北部尚未有人傳耶蘇聖教(基督教),於是李庥及德馬太陪同馬偕乘英國「海龍號」( Hailoong)輪船進入淡水港,三人都對這秀麗的港口山水景緻讚嘆不已。故事情節李庥甚至激動對他說「馬偕,這就是你的教區」;同船之德馬太更加上一句「這裏遠比打狗美麗得多」。當然感受最深的還是馬偕,他已知道這是上帝要他服務至死的地方。對於到達淡水上岸的那天,馬偕日記如此描述當時心境「約下午三點, 船進淡水港靠泊, 我心激動,立刻明白這裏就是在等待我來到的地方,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在此宣教。噢! 真的讚美神! 我心欣喜, 真想鼓掌踴跳! 美哉淡水! 我心感激不盡」。

所以馬偕上岸處的銅像為模樣跪姿;以展現馬偕上岸時簡易向上帝禱告時模樣及表現日記中的心境,旁邊小船代表海龍號;並以船上一卡皮箱來表現馬偕渡海來台之簡易行裏及聖經表示對上帝堅定信仰。隨著馬偕這些相關銅像地標的設立今有利於馬偕在淡水活動之推廣,而馬偕之於淡水及台灣的故事將淵遠流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