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浮線島影原為淡水河景的自然一部份 

g0IZnE6Wq0recbX31cNUFA  

圖說:日治時期的浮線島明顯於寬廣河面今關渡(江頭)及八里龍形兩山尾河口之間中心點今日影像已無蹤影  

獨自擁有個桃花源島是許多居於都會區台北許多人的夢想;近年來台北地區土地價格高漲,因此一個流經台北市中心淡水河佔地十萬坪被稱為台北島的大沙洲,就成為熱門討論的話題,可惜的是這座島位居淡水河中間水流必經之處所以不能蓋房子,也常隨水流流向及強弱、天氣變遷所帶來之雨量忽大忽小,但這個台灣島中之河中小島也算是大自然造化奇觀之一!

淡水河中除了這個台北島之外,其實在距今50年前滬尾地區淡水河港中也曾經有個島,滬尾當地人幫他取了一個優美的名字 “浮線”,這個由淡水河口積沙形成的沙洲:常隨河口及海潮潮水忽大忽小,形狀約是不規則橢圓型;島的尾端往關渡及河口兩頭如長長尾巴在水中央劃著眉線,位置約在今福佑宮到殼牌倉庫之淡水八里河面中間;當植物生長在浮線上就如觀音山前河景的一抹墨線水綠,把雲霧環繞的觀音山美景景深襯拖的更加動人!而夜間淡水河面如鏡的反照月色配上沙洲倒影更是動人,故舊有淡水八景更把沙洲雅稱鷺洲而結合河面月色稱為「鷺洲泛月」!

6_31_Garnot_Tamsui_combat_B  

而浮線顯現與隱沒的歷史並沒有一定的定論,淡水河港最早出現的沙洲的歷史可推到1884年清法戰爭淡水之役法方所繪製的淡水河口地圖中,在其地圖中滬尾(HOBE)港中標示的河中清楚可見標示Vase(沙洲)及Decouvert a mare basse說明於退潮暴露沙洲字義,此時圖中浮線雖未成形;但已經具有河口水中沙島樣態,直到1895年日治時期後浮線島因淡水河沙累積及河口潮水交互涵養已成淡水河口沙洲島,並標示於日治時期地圖上!

show_03a  

浮線島也是日治時期淡水人生活樂趣的一部份,當時河水尚稱潔淨,夏季河口漲潮時分泡上河水就成了當地居民消暑的選項,其中年青力盛者更結伴橫渡淡水河至對岸八里或以浮線往返,而河中浮線就成為”中途”休息站或泳渡的往返點!此外;島上土地因積沙土地肥沃且露出水面土地漸廣,所以當時街役場(今區公所)甚至將其租賃給當地居民農業耕作,甚至到1925年時浮線以寬達三四百公尺,故在日本所繪淡水港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圖中甚標示浮線為淡水福佑宮至八里渡頭航線中乘客途步區及渡船航線等資料,浮線已成為淡水地理明顯的一部份!(註1)

_HJ_2mbl7by_DwRvuSDHpA 

圖說:淡水著名文學家王昶雄於四連棟(今藝術工坊)後埔頂還可見浮線 

也因浮線巧妙居於淡水鼻頭崙及福佑宮河中水域之間,日治時期淡水成為台灣水上機場時這條淡水鼻頭崙至淡水河口之間巧妙形成沙洲圍成憑障自然水道,也成為水上飛機起降最佳跑道,當時浮線上被豎立紅白相間圓筒風幡以利飛行員辨別風向。

1414 

圖說:美軍1944年轟炸台灣空照圖之淡水河口還可見淡水浮線

p47_3 

圖說:陳澄波淡水畫作還可見"浮線島"

M78UAigFbhmGkcLdZV_U6Q  

圖說:馬偕埔頂故居還可見浮線一部份(照片:蘇文魁老師)

IMAG1171  

圖說:今日已剩夕陽美景不見浮線  

時至1944年二戰結束前淡水河上浮線島仍然存在,民國50年代許多老一輩的人甚至有游泳到浮線當年勇的記憶,也被陳澄波等大師級畫家畫入淡水畫作,而浮線卻在民國50年代到60年代消失在淡水河面,相關文章探討其消失原因有二,葛樂禮颱風後為避免台北市區淹水,故將今龍形的河口炸開,以利颱風時期的高漲河水快速宣洩,也因如此;使原本沙土累積成島浮線沙石快速流失,另外民國50及60年代快速發展台北經濟人口大量移入,因房屋或廠房的大量需求造成當時淡水河間沙石場的抽取河沙氾濫以供建築需求,也因如此使原本快速縮水的浮線走到人們的記憶當中!

 

註1:參考海天雜文中浮線一文 周明德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msui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